师生风采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姜顺求

--为延边医学教育事业砥砺前行奋斗不止

姜顺求简介

姜顺求,1928年10月生,朝鲜族,中共党员,研究员,我国著名研究布鲁氏菌病专家,为延边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医学教育工作者。

1947 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在校期间加入 中 国 共 产 党,1955 年 赴苏联留学,获副博士学位,1985 年主编《“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1983 年至 1988年任原延边医学院院长,为延边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 年 2 月,在延吉病逝,享年 88 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回首延边大学七十多年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发展壮大得益于老一辈创校先贤的不懈努力、执着追求和守朴抱拙的艰苦创业;得益于老一辈有识之士的守正创新、无私奉献和孜孜不倦的躬耕求索,他们为延边大学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延边大学留下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姜顺求同志是我国研究“布鲁氏菌病”的著名朝鲜族科学家,是为延边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是原延边医学院第二任院长。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和朝鲜族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行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

一、在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龙井医学院执教

姜顺求于1928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个农民家庭,2016 年 2 月在延吉病逝,享年 88 岁。1943 年 1 月至 1949 年 12月,姜顺求在伪满哈尔滨第三国民高等学校(简称哈三高)念书。1946 年 3 月,经父亲姜东镐好友的介绍,赴宾县的东北军医大学报到,经考核合格入学(即算参军)。1947 年 11 月,姜顺求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第 21 期学生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龙井医学院。毕业时姜顺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 19 岁。1948 年 1 月,东北军政大学龙井医学院与黑龙江兴山中国医大总校合并,改为“中国医大第一分校”,1949 年 1 月,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和在哈尔滨的第二分校合并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根据工作需要,第一分校的部分朝鲜族教职员工被派往哈尔滨,其中包括姜顺求。姜顺求在哈医大微生物教研室工作期间,与几名教员一起被派到哈尔滨市卫生实验所细菌科进修,有机会和著名传染病学专家赵成林教授学习烈性传染病检验诊断学,他们在那里学到了大量关于细菌传染病方面的知识。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迁到哈尔滨后,延边地区医学卫生教育方面出现了空白,加上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迁走后留下了部分教职工,校舍、仪器设备等都被闲置。1949 年 3 月,中共东北局批准在延吉成立延边大学(初名为延吉大学),并将 1948 年成立的延边医科专门学校并入延边大学,改为延边大学医学部,搬到龙井原中国医大第一分校旧址。当时的延边大学医学部细菌学教研室只有一名技术员,专攻细菌学的人才及其短缺,因此,学校申请将姜顺求调到了延边大学医学部细菌学教研室任教。姜顺求办理完调动手续回到旧地龙井延大医学部报到,时年 21 岁。这次调回是姜顺求同志第二次到延边地区工作。1950 年,他任

延边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讲座长(1955 年改称为教研室主任),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 年 8 月,姜顺求晋升为讲师。医学部经过初创期五年来的艰苦努力,于 1953 年 8 月培养出延边大学医学部第一期毕业生共 54 名,他们被分配到东三省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

二、留苏学有所成成为研究布鲁氏菌病的专家

1954 年,经医学部和学校领导的推荐,姜顺求参加了教育部举行的全国统一的苏联留学生考试,同年 7 月收到教育部签发的录取通知书。姜顺求、朴景汉、郑判龙取得了北京留学(苏)预备部学习的机会。他们从 1954 年 9 月至 1955年 8 月在北京俄专二部学习语言和参加培训。1955 年 8 月下旬,1700 多名留苏学子分成三批乘北京开往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的国际列车,全程 9000 多公里,行驶七天七夜才到达目的地。姜顺求作为留苏研究生,最后一批到达莫斯科。他选择国内空白的“布鲁氏菌病”作为研究方向,进入苏联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导师为研究所副所长波亚·维尔什洛洼教授,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获得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他的学位论文题目是《布鲁氏菌与破伤风内毒素同时免疫接种的效果》。

1958 年 12 月,姜顺求结束留苏生活回到北京,被高教部分配到中科院流研所布鲁氏菌病研究室工作。1964 至 1972 年间,姜顺求带领中科院流研所研究人员到内蒙古正镶白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布病防治研究基地。从那时开始,研究人员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防治工作。经过七年综合性预防措施的现场研究,以姜顺求为代表的团队摸索出了“布病防治简易免疫法”,取得了能从传染源上完全根除布病的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在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国家级集体二等奖。他还参加了同年召开的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姜顺求同志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78 年姜顺求晋升为副研究员,1979 年 9月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卫生部聘任姜顺求为北方地方病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地方病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布鲁氏菌病专题组组长。1980 年被任为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 年 12 月他作为布鲁氏菌病考察团成员(WHO 项目)到瑞士、希腊、英国等国考查学习。

在1983 至 1985 年间,应中科院聘请,姜顺求参加了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工作,编委会由中央一级研究所和内蒙古、新疆、吉林等省级有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共有 18 人,姜顺求任主编。这本书注重于实用,而在学术、理论方面只做了高度的概括,为广大的基层医务人员和兽医工作者提供了“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所需的系统的知识,也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参考。这本书是我国 30 多年来“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和实践的总结,代表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水平,在国内被广泛采用。

三、殚精竭虑勇攀医学高峰

1954 年,经医学部和学校领导的推荐,姜顺求参加了教育部举行的全国统一的苏联留学生考试,同年7 月收到教育部签发的录取通知书。姜顺求、朴景汉、郑判龙取得了北京留学(苏)预备部学习的机会。他们从 1954 年 9 月至 1955年 8 月在北京俄专二部学习语言和参加培训。1955 年 8 月下旬,1700 多名留苏学子分成三批乘北京开往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的国际1983 年,由于工作需要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的姜顺求调到延边医学院任院长,时年55 岁。姜顺求自 1983 至 1988 年任延边医学院院长期间,为延边医学院的全面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使学院医学教育再上新台阶。这是姜顺求第三次到延边工作直到离休。姜顺求就任延边医学院院长之时,学校正处于恢复与发展时期。他通过各部门的汇报初步了解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制定了治校的基本原则。

姜顺求在教学、科研、医疗及管理等各方面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制定了很多相关制度,使医学院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例如:学院在原有的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妇幼卫生、麻醉、口腔、高级护理、药物制剂等5 个本、专科专业,为形成和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办学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6 年后还增设药学专科函授。为加强临床教学更好地保证医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春市医院、通化市中心医院、延边妇幼保健院、延边神经精神病院、延吉市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 223 医院等地建立了 3 所教学医院和7 所药学实习基地,为加强学生实习提供了多个实践场所。姜顺求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学院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是从 1980 年开始招收解剖学和药理学硕士研究生;第二批是1984年内科学(消化内科)开始招生;第三批于 1986 年微生物学等十个学科又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到 1988 年底增加到 13 个学科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而姜顺求在任期间争取到 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人数达到60人。随后,学院又及时调整和加强了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力度,是学院研究生教育步伐迈得最快的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姜顺求在中科院期间就参与了研究生培养指导工作,指导研究生尚德秋进行了《布鲁士菌活菌苗与白喉类毒素的试验性联合免疫研究》,此研究为联合免疫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 年中国恢复学位制度以后,姜顺求名列中国招考研究生计划的指导教师名单。姜顺求调入医学院后,经省教委批准,医学院获得招收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生资格,从 1984 年开始先后招收培养了孟繁平、崔逢德、丁建中三名硕士研究生,他们都以布鲁氏菌病为模型进行质粒等基础研究课程,并获得硕士学位。孟繁平和崔逢德毕业后分别在荷兰和日本攻读了博士学位,现在他们都是医学院很有影响力的教授。此外,姜顺求还亲自为学生修改论文,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并以专家评审的身份参与评审了国内很多学位论文和职称评审等。

姜顺求非常关心教师队伍建设。1983 年学院只有 4 名教授和 22 名副高级职称人员,到1988 年时,教授增加到 47 名,副高级职称人员增加到 116 名。他认为教师的职称评定是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因素之一,但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的评定并非易事,由于过去 20 多年没有进行职称评定,使这项工作变得极为复杂,一是因业务荒废问题积压成山;二是七八成教师是本校毕业生,“近亲繁殖”状况十分严重;三是由于朝鲜族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受限,而大部分教师没有经历研究生学习阶段,缺乏科研的训练和能力,影响了教学和科研质量。面对这些问题,姜顺求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组织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在他的认真指导下积压多年的职称评定工作得到顺利进行。此后,学院在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姜顺求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为了改变落后局面,他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并要求科研处负责人和有关科研人员从1985 年开始制定《科研处内部机构工作职责》《技术有偿转让与科技资讯暂行管理细则》《技术服务暂行管理细则》《保密细则》《档案管理》《科研管理评估方案》等 7 项条例,还制定实行课题承包、成果奖励的有关规定,有力推动了科研工作开展。1985-1995 年这 10 年的时间,医学院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有8项科研成果获全国、国家教委、卫生部科技成果奖,有 20 项获省级奖;科研论文增加 1000 多篇,其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有149篇(至1990年),国家级刊物上的有296篇(至1993 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达 1405 人次,教学和科研互为促进,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了科研管理正规化,使医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

姜顺求还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积极探索与日本、美国、韩国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尤其是通过医学院第一期毕业生南莲荷女士的丈夫金苏城先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兼中日友好协会副秘书长)的努力,在1984-1987 年间向日本分期分批派出我校附属医院 15 名高级职称医师到日本进行短期研修,后来日方专家也陆续来我院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他还促使延边医学院和日本城西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1986 年 6 月日本城西大学代表团一行 8 人来访,就两校建立校际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1986 年10 月姜顺求作为代表团团长带领药学系、外事处等部门共 7 人回访日本城西大学,双方签订了《中国延边医学院与日本国城西大学友好协作实施细则》,使我校对外合作交流更上一层楼,为后来的延边大学药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0 至 1990 年的 10 年间,医学院外事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姜顺求说:“这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学院特色也是学院优势所在。”他把十多年来医学院外事工作取得的成果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择优选派”,派出以中年教师为主的骨干力量出国留学、进修,人数逐年增加。他们学成回国后成为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二是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展望前沿课题,开辟合作渠道;三是聘请外籍专家,举办各种培训交流学习班。与此同时还加快同韩国医学界的交流,1989 年以来,访问医学院的韩国学者逐年增多,加强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广泛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