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李羲一(1918-2000),朝鲜族,中共党员,原延边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朝鲜族教育家。

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处干事,中共延边地委宣传部干事、科长,东北朝鲜人民报总编、社长,中共延边州委文教部部长、宣传部部长,1963年调入延边大学,任党委书记,后任顾问。1986年9月离休。

李羲一,原延边大学党委书记(1963-1971年1976-1983年)。1997年完成并出版了自传体回忆录《艰难的历程》。为了祝贺《艰难的历程》出版,赵南起将军送来亲笔贺词:“羲一同志:一生辛勤耕耘播种,今朝桃花开满园”;时任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发来贺词:“毕生甘为育花人,今看蓓蕾竞争春”;李羲一十分钟爱的学生,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张德江以“信念与气节的化身”为题,为回忆录撰写了序言;时任吉林省人大常务副主任李政文发来了一份极具分量的“《艰难的历程》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所阅读过的众多回忆录中最具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之一。该回忆录虽然是李羲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回顾,但是通过真实的故事、详实的资料,不仅让人们看到20世纪中国近代史、当代史、中国朝鲜族移民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展史、延边大学发展史等社会发展众多脉络,而且还让人们能够读懂主人公李羲一一生逐渐形成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风范,民族意识和政治理想,以及知识分子的气节和信念。李羲一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艰辛。他经历了家庭贫困、疾病缠身、事业受挫、中年丧妻等困苦与不幸。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打倒,而是以坚强的毅力走完了艰难的人生。李羲一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为延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一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从小学校长到大学党委书记

李羲一,1918年1月12日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从小饱受苦难。为了寻找生存出路,李羲一的父亲孑身一人来到中国,经过6年摸爬滚打,才把全家妻儿老小从朝鲜接到中国。李羲一的父亲参加过抗日斗争,李羲一深受父亲进步思想影响,从小就萌生了强烈的抗日意识。由于家境贫寒,到了18岁才勉强读完小学,后来在沈阳测绘学校完成学业。毕业后,学校准备将他派往华北一带担任日本侵略军的翻译官。他毅然决然拒绝学校的安排,回到了老家黑龙江省尚志县。他白天务农,晚上挤时间自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讲义,准备继续深造。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的最初设想并没能实现。从1939年至1945年,李羲一先后在尚志县帽儿山国民学校、河东国民优级学校担任过教师。根据李羲一自传回忆录记载,他在担任教师期间始终怀着一种信念: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一定要为人正直,清清白白地做人。在他任课的班级同学即将毕业前夕,李羲一将自己的照片赠送给每一位同学以示纪念,并在每张照片的背面写上一个“心”字,寓意同学们将来都能够成为心地正直的人。虽说这是极其朴实无华的一件小事,但是通过这件小事,可以折射出年轻的李羲一已经具备了将来成为教育家的人格潜质。

1948年6月,李羲一跟随革命活动家全奉来同志前往哈尔滨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部民族事务处工作。当时李羲一的家庭状况是:妻子带着5个孩子,还要照顾60岁高龄的老母亲。尽管如此,李羲一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事革命事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气节,这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惊人之举。1948年4月,朱德海同志先期调任到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部民族事务处并担任处长,李羲一作为一名教育干事在朱德海同志手下工作。他工作勤恳,深得朱德海同志的信赖。1949年4月,李羲一跟随朱德海同志从哈尔滨来到延边。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远大抱负,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之路。

来到延边后,李羲一在延边地委宣传部先后担任过干事、副科长等职务。1952年10月,进入东北局党校,并用一年时间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任《东北朝鲜人民报》(《延边日报》前身)社长兼主编。1952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文教部长。1957年,文教部与宣传部合并后,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主管宣传、文化、教育方面工作。他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常常是下班回到家以后还要继续埋头审理稿件,被人们称为“没有尾巴的老黄牛”。李羲一在5年多的时间里,共审阅了一千多篇重要文稿,撰写了一百多篇评论文章,试想当时的他该有多么繁忙。李羲一在担任文教部长、宣传部长期间,为促进延边地区教育文化、政治思想宣传等事业健康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无私奉献。1963年,李羲一被任命为延边大学党委书记。手捧着中央组织部为他颁发的任命书,李羲一受到了莫大鼓舞,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从一名小学校长到一名大学党委书记,足以证明他具有优秀的人品、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以及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杰出的组织领导能力。

在挫折中成就辉煌业绩

从1963年开始,李羲一担任延边大学党委书记总共14年之久,他始终与延边大学同呼吸共命运。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李羲一十分爱惜和尊重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他曾经提出“三同”原则,即: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学习。他以身作则,践行这一原则,当时在延边大学读书的学生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李羲一吃住在狭小的学生宿舍里的场景。这期间,李羲一既要忙于学校的事务性工作,还要奔波于延边大学图书馆、俱乐部、体育馆等新建和改建工地,为延边大学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72年,中共吉林省委任命他为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4年7月被任命为延边大学党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延边大学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李羲一书记和朴奎灿校长一同肩负起重建延边大学的历史使命。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延边大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各项教育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李羲一先后当选为第五届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方面积极参政议政,一方面为延边大学和朝鲜族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殚精竭力、大胆开拓。李羲一不辞辛苦奔波于国家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积极争取教育资金,为恢复延边大学图书馆、俱乐部、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业绩。他为延边大学发展所投入的精力和所付出的辛苦,成为延边大学发展史中值得后人学习和追崇的重要记忆。

1983年12月,李羲一卸任延边大学党委书记职务,担任延边大学顾问,但他并没有解甲归田,而是发挥余热尽力而为。1985年,他担任《朝鲜族踪迹丛书》(八卷集)主编。从策划、执笔、编撰到发行,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成绩卓著。紧接着他还亲自编撰出版了《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一书,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同志为此书题词。此书的出版对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羲一先后在许多学术团体中任职。身兼中国朝鲜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朝鲜族历史学会顾问等项职务。由他亲自执笔完成的“谈中国朝鲜语规范化问题”等论文,对朝鲜语言学发展和规范、朝鲜族历史研究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86年9月,离休之后担任延边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在担任延边大学顾问期间依然对工作兢兢业业,从不敷衍了事,而是事必躬亲,是一位真正值得敬佩的领导干部,也是他自身修养和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

在艰难的历程中折射人性的光辉

回忆录《艰难的历程》以其内容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历史事件的典型性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情感流露与婉转含蓄表达相结合等多种手段描写为特征,再现了解放初期东北地区发生的巨变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通过这部回忆录,让我们了解到,在延边医学院卢基舜博士葬礼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党政主要领导朱德海、姚昕、田仁永、金明汉等同志,亲自肩扛灵柩行进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情景;了解到聆听了朱德海同志对卢基舜博士的评价之后,李羲一同志的自身感受,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了解到清明节来临,他都会来到朱德海同志纪念碑前的场景;了解到子女们流离失所,做父亲的没有能够与子女们说上一句最贴心的话的情形……通过一幕幕催人泪下往事的回忆,让我们了解到了李羲一同志闪光的人性光辉与伟大的党性觉悟。

对遇到新的人生伴侣金今玉女士,李羲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看到金玉女士为人真诚、善良、勤劳,他便对她“一见钟情”,感性和理性融为一体,两人相约共同度过后半生。他对夫妻恩恩爱爱、享受幸福晚年的情感故事,以及他对金今玉女士的感激之情做了细致的刻画,耐人回味。读到这里不禁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联想,真想去认识一下这位既贤惠又善良的金今玉女士。

《艰难的历程》是对伴随历史风云一路走来的李羲一不凡人生的解读,带给我们的既有沉重与轻松,也有五味杂陈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体会到了主人公山岳般的坚毅性格和丝绸般的细腻情感。

李羲一的一生堪称是中国朝鲜族移民史、革命史、教育史的缩影。2000年1月,他走完了人生82载春秋,与世长辞。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伴随他一生的延边大学后面卧龙山的松树丛林之中,师生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他致以深深的哀悼,决心继承李羲一书记的遗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力争把延边大学办得更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