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延边大学
我于2003年1月就任延边大学校长,于2012年6月从校长岗位退下来,前后任职时间为九年半。我能够担任延边大学校长,这是党和政府对我的信任,也是与延边大学领导对我的长期培养和广大教师的支持分不开的。在喜迎建校70周年之际,追忆当年难忘岁月,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浮现在眼前:“211工程”建设、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新校区工程竣工……让我们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激活历史的记忆,回望所走过的足迹。
一、“211工程”建设是延边大学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11工程”建设是在我任期内自始至终的首要大事。“211工程”建设为学校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宽阔的平台,通过“211工程”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11工程”建设是上世纪末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11工程”建设前后经过三期15年的建设期,是我校三代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教职工共同完成的。朴文一校长任职期间,于1996年12月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9年在孙东植校长任职时立项通过,正式启动“211工程”建设,并于2003年以较好的建设成果通过第一期建设验收。在此基础上,2003年—2007年,2008年—2012年分别推进第二期、第三期建设,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11工程”建设是延边大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其主要表现在:首先,把延边大学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大学行列,使得学校的国内外地位和影响得到明显提升;其次,由于得到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基础建设和学科建设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争取了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化学、民族学、生物学等;再次,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在“211工程”建设进入第二、三期的时候,我校争取了7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精品课程以及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也争取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实验室,并以此为平台策划举办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图们江论坛”和“长白山论坛”,推进了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以及高层次的学术对话与创新联动。2012年,延边大学在国内2000多所大学中排行为126,延边大学的排行位次明显提高。这种位次的前移,主要与评价指标中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社会声誉等全面提升有着直接关系;最后,由于“211工程”大学在中国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学校于2001年进入西部开发重点支持高校行列,并于2005年跻身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大学,又于2012年争取为国家西部高校基础设施重点支持大学。总之,学校成为“211工程”大学来之不易,意义深远,是延边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二、两次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凝练了校训、校风及办学理念
参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也是我任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2002年进行的,当时学校是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作参评准备工作的,无论是在经费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在孙东植校长和金熙政书记的带领下,全校各学院、各部门较好地完成了评估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优秀成绩。当时,学校在第一次评估工作中凝练了学校的传统,即“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民族团结、共教共学,广泛交流、多边合作”的优良传统。在凝练学校历史传统过程中,孙东植校长、金熙政书记、崔鸿喜副书记做了大量的调研、座谈、分析与研究,为2008年参加第二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次评估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另外,通过第一次本科教学评估,全校上下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深刻的反思,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学校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所以,学校评估结束后的2003年始,经新一届领导班子讨论决定,学校全面启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学校领导班子在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校友意见基础上,重新凝练了校训和办学理念以及校风和学风,即“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和“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突出特色、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凝练了“自强、日新、和合”的校风,总结出“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的办学特色。新的校训与理念以及校风是在深刻领会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凝练的,可以说,它是延边大学50多年发展历史的总结和升华,符合学校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要求。这一校训、校风、就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也在国内外校训研究专家中赢得认同和好评。在参评准备过程中,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评建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体现出延大人爱校奉献的崇高境界。在第二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7个指标体系全部得到优秀。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全校上下更加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牢固确立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了办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审时度势,发现在教学教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和差距,为今后的发展明确了整改任务。
三、新校区建设对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及学校长远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战略意义
新校区建设工程又是一项难忘的历史记忆。2003年1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接见学校主要领导的时候高度评价延边大学发展与贡献以及办学特色的同时,也围绕新校区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周济部长明确指示:“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办学、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根据周济部长的指示,学校领导班子对当下办学格局进行认真地分析,并对集中办学问题达成共识:合校后分5个校区分散办学,造成学科交叉不够,资源整合受阻,办学效益不高,影响实质性合并等问题。集中办学有利于资源整合,提高综合办学效益;有利于学科渗透,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有利于强化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有利于增强学校凝聚力,加速协调快速发展,推进各项改革进程。同时,在中层领导干部和老干部范围内争取意见,大部分同事认为新校区建设是学校“天字号工程”,是“第二次创业”。领导达成共识,群众鼎力支持,我们就有动力、有信心、有干劲。2005年,学校出台新校区建设方案,此方案立即得到了教育部、吉林省政府、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吉林省发改委正式立项。之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工作,即:规划与方案的落实、资金的筹措、土地的置换、工程指挥部的建立等,2007年5月22日正式举行新校区建设开工典礼,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于2010年9月28日校区搬迁基本结束,并于2011年5月13日举行竣工典礼。新校区建设是第二次创业,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战略意义。新校区建设总投资14亿多元,建筑面积约38万多平方米,包括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博物馆等38栋建筑,还有运动场、广场等。校区建设工程的胜利完成,切实实现了预期目标,即整合了办学资源、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增强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在校区建设工程热火朝天的关键时刻,我们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大力支持,比如,政府给予专项支持经费,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国内知名设计院优惠提供校园规划与设计方案。国内外企业家和校友争先恐后支持建设,有的是支援标志性雕塑的建设经费,有的是支援运动场和广场建设经费,有的是支援博物馆的建设经费,还有的是支援建设校园道路的水泥和石砖等。新校区建设工程凝聚着校内外友好人士的爱心和期盼。新校区建设工程的顺利竣工靠的是领导和群众的同心同德,靠的是良知良心的召唤,靠的是爱校如家的主人翁精神,靠的是历经考验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大精神!